掌握影響力投資,決戰SDGs下半場東海大學與會嘉賓大合照。圖 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提供
「國泰金控」2024影響力投資校園巡迴論壇最終場(第六場),11月26日於東海大學求真廳登場。本論壇由東海大學、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tiia)與國泰金控主辦、東海大學永續發展暨校務研究處協辦。會中以「掌握影響力投資,決戰SDGs下半場」進行專題演講及座談,藉由影響力投資趨勢、工具及實際案例剖析與分享,以及企業、大學結合永續發展目標(SDGs)等分享實際做法。
融合AI與減碳,打造核心競爭力
東海大學張嘉修副校長首先感謝與會嘉賓,並分享東海大學連續五年榮獲「TCSA永續典範大學獎」的成果。他強調學校在永續發展中的努力,包括環境保護和學生的勞作教育傳統,塑造師生的永續價值觀。張副校長提到當前熱議的AI、永續與減碳議題,並表示永續發展已成為各行業的核心能力。期望藉由永續金融的引導,讓學生在未來更具競爭力,並呼籲所有人共同推動永續發展。
東海大學副校長張嘉修致詞。圖 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提供
跨代合作與金融力量塑造未來
國泰投信暨私募股權張錫董事長回顧與東海大學的深厚淵源,並讚揚學校自然與永續的氛圍。他表示,國泰金控長期重視永續發展,並從2022年開始與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合作推動影響力投資觀念。他認為,影響力投資的永續的核心在於金融資金的運用,以改善地球環境,同時強調跨代合作的重要性。他鼓勵年輕人將永續精神融入自身,並以此為基礎,共同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國泰投信暨國泰私募股權董事長張錫致詞。圖 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提供
掌握影響力投資,決戰SDGs下半場 – Why & What & How
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常務理事吳道揆以「掌握影響力投資,決戰SDG(永續發展目標)的下半場」為主題,剖析影響力投資如何結合財務回報與社會效益,成為解決全球挑戰的創新途徑。他首先概述影響力投資的本質,即以投資資金提出解決方案,為社會與環境帶來正向且可衡量的影響,同時創造財務回報。這一模式的核心概念為「雙底線(Double bottom Line)」,兼顧社會效益與投資回報。
吳道揆理事強調,影響力投資的目的在於利用私人資本解決公共議題,驅動市場力量來實現永續發展目標。他指出,成功的影響力投資需具備「解方與貢獻」,如開發新科技、產品或服務,這些創新不僅創造營收,也推動解決永續問題,並進一步帶來「影響力紅利」(Impact Revenue)。
演講中,吳道揆常務理事以幾個國際案例闡釋影響力投資的實踐模式。例如,專注於非洲太陽能燈的「d.light」,透過提供無需電網的太陽能照明,改善當地生活條件,為數億人口帶來健康、安全與經濟效益(推動SDG目標,如健康、教育與消除貧窮);以及以僱用更生人為使命的紐約麵包店「Greyston Bakery」,展現營運模式如何直接產生社會影響(以雇用更生人為核心目的的麵包企業)。他進一步介紹循環經濟案例,例如美國辦公家具公司Steelcase,通過模組化設計與產品租賃,實現資源循環利用,減少浪費與碳排放(推動循環經濟,降低資源浪費與碳排放)。
除了探討案例,吳道揆還分析了影響力投資的趨勢與成長潛力。他指出,全球影響力投資規模每年以最多20%以上的速度增長,並已成為一股重要的國際潮流。在投資工具選擇上,影響力投資並不限於新創企業,也涵蓋上市公司與實體資產,例如社會住宅和醫療機構。他藉由數據佐證影響力投資「雙底線」的可行性,表明多數投資專案同時達成財務回報與影響力目標。
演講最後,吳道揆呼籲學生從三個方向參與影響力投資,順應永續趨勢:
- 學習與成長:不斷提升自我能力,為適應永續發展趨勢及人生規劃奠定基礎。
- 就業與創業選擇:優先加入有使命感且對SDG具貢獻的企業或新創公司。
- 早期投資參與:將影響力投資納入財務規劃,實現兼具財務與社會效益的雙底線目標。
勉勵大家在未來的人生規劃中,秉持「雙底線」的思維,既為社會創造價值,也追求個人的財務自由,實現有意義的職涯發展。
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常務理事吳道揆專題演講。圖 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提供
運用金融力量推動永續轉型
專題演講後接續專題講座,國泰投信暨私募股權張錫董事長從金融業的角度,剖析了國泰金控如何透過投資、融資和保險三位一體的綠色金融實踐來促進永續發展。公司已投資超過3,000億台幣於低碳企業(如公共建設、普惠金融和水資源等領域),並發揮投資影響力,協助高碳排企業如台塑和中鋼進行技術改造以減少碳排放。此外,張錫強調影響力投資的重要性,分享了支持離岸風電項目和防詐騙科技公司Whoscall等案例,展現如何結合社會價值與財務回報。同時,他指出金融業對人才的需求,包括敏捷性、學習力以及跨領域協作的能力,這些都是應對快速變化市場的關鍵。
國泰投信暨國泰私募股權董事長張錫。圖 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提供
永續發展的多元實踐與人才培育
東海大學永續發展暨校務研究處陳鶴文處長,則從教育者的角度,闡述了東海大學如何通過課程設計和實踐場域來培養具備永續素養的人才。學校將SDG目標融入教學,並提升跨域學習比例,設立專門針對永續報告書與碳盤查的課程群組。此外,東海大學還設立4.5公頃智慧碳中和園區,作為學生跨科系協作解決實際問題的平台。他強調實務操作對學生未來職場競爭力的重要性,並呼籲企業積極參與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真實問題解決的機會,以進一步實現教育與永續的深度融合。
東海大學永續發展暨校務研發處處長陳鶴文。圖 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提供
影響力投資與永續發展的策略思維
吳道揆常務理事以影響力投資為核心,探討了企業如何在永續危機中發掘商業機會,並提出應對氣候變遷和社會問題的創新解決方案。他強調,SDG不僅是企業的社會責任,亦是吸引資源與人才的戰略方向。同時,他提出了在校園內設立影響力投資基金的構想,透過學生與專業投資者的合作,讓教育機構成為永續創新的重要推動力。他建議學生以興趣為導向,透過實踐探索適合自己的專業領域,並掌握未來發展所需的跨域能力與解決問題的技能。
專題座談中三位講者以不同視角,從金融實踐、高等教育到影響力投資,深入探討如何在全球永續發展目標的框架下,推動綠色轉型與培養創新型人才。他們的經驗與願景為現場聽眾提供了多元的啟發,彰顯永續發展的廣度與深度。
東海大學場現場師生踴躍提問。圖 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提供
永續教育與產業需求的交匯點
現場Q&A聚焦於永續教育的發展及與產業需求的結合。陳鶴文處長針對東海大學碳中和園區的規劃,強調以AI、循環經濟和永續為核心,並透過整合課程促進學生實務能力的培養。張錫董事長則鼓勵學子,永續科學與管理學程被視為職涯價值資產,探索興趣並結合專業證照。企業方面,金融業重視敏捷力、學習力與團隊合作特質,永續已成核心競爭力。學校與企業合作則透過設計工作坊與問題導向學習模式,打造雙贏平台。此外,平衡學習熱情與專業能力的養成成為重要課題,鼓勵學生勇於探索未來發展方向。
掌握影響力投資,決戰SDGs下半場東海大學場與會者大合照。圖 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提供
感謝東海大學永續發展暨校務研究處大力支持與協助,攜手協會、企業到學校為影響力投資及培養永續人才帶來更多的關注和討論,更結合不同領域的專業和智慧,成就更加美好的永續大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