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 活動成果

上海商銀舉辦永續金融論壇:「碳費政策下企業應對與轉型策略」

淨零減碳勢在必行,綠色金融攜手同行

貴賓合影。圖/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提供

碳費政策浪潮來臨,企業該如何積極應對實現轉型,12月4日由上海商業儲蓄銀行主辦,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協辦的永續金融論壇「碳費政策下企業應對與轉型策略」特邀領域專家探討政策與商機,支持企業提前佈局。

首先,由上海商銀執行副總經理彭國貴開場致詞,他分享上海商銀今年榮獲標普全球(S&P Global)評選為銀行業 ESG 永續表現前 5% 的殊榮,並強調將持續攜手客戶減碳與積極議和。隨後,主持人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常務理事吳道揆鼓勵大家,在面對永續議題時,即使充滿待辦事項、成本壓力與焦慮,仍應繼續探索解決之道,發掘新機會並提升企業價值。

論壇開始由BSI東北亞區蒲樹盛董事總經理,站在國際角度進行全球碳成本政策及趨勢解讀。他指出,在永續發展的浪潮下,企業面臨的挑戰多元且複雜,其中包括必須遵守的國際合規壓力,以及影響最大的碳費與碳稅成本的增加。同時,採購標準也正在經歷重大轉變——企業不再僅需關注價格與品質,還必須達到 ESG 評分的門檻。除此還有人權議題、生物多樣性保護、數位轉型需求,以及物流中斷等多方面挑戰。他強調企業應該改變觀點,將現有的產品和服務變成解方,儘早佈局。

蒲董事總經理亦提到,從法律層面來看,國際間正逐步修訂公司法,以強化受託人義務。未來企業董事在 ESG 領域的表現,將會成為影響訴訟成敗的關鍵之一。綜合以上的變革,他預測台灣供應鏈結構將在未來十年內經歷大洗牌,企業的韌性將取決於數位與永續轉型的能力。

勤業眾信永續轉型服務團隊的施俊弘會計師則以豐富的實戰經驗,分享了企業在永續轉型中的實務應對策略。他指出,為響應各國 2050 淨零排放的目標,企業正進入「碳有價時代的轉型」。國際供應鏈已經開始要求碳足跡計算,消費市場將永續理念納入購物決策,政府逐步推動綠色採購,而金融業也積極實踐永續轉型。

施會計師分享了企業淨零策略路徑圖,建議企業可以透過四個步驟來應對,分別是:導入碳盤查與查證、訂定減量目標、執行減量策略、最後通過第三方查驗達到碳中和及淨零碳放。他強調轉型關鍵在於內外部資源的整合。內部像是員工訓練、專案小組成立,外部則可運用中小企業輔導方案,最後再回到資金端與銀行合作。

上海商銀企業金融事業部黃慶宗協理,則站在銀行角度,探討碳費政策如何影響資金的流向。他提到,金管會推出的綠色及轉型金融行動方案,最直接的方式便是透過綠色授信提供資金支持,目前經濟部、環境部都有委託商業銀行推出專案貸款。

上海商銀目前執行最多的是經濟部協助中小企業低碳化智慧化轉型發展專案貸款,其資格由銀行做認定,行政程序較為簡單,加上經濟部提供最長一年的利息補貼,對企業來說是非常好的轉型金融支持。此外,黃協理也提及國發基金機器設備升級貸款,其額度已提升至 10 億台幣,不僅提供資款補貼,還包括政策性信用保證,進一步降低企業的資金壓力。

blank

綜合座談。圖/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提供

而上海商銀自辦的綠色相關專案則有綠建築貸款、企業綠色授信專案、太陽光電設備貸款、永續連結貸款、及配合發行永續債券辦理之綠色放款。為了協助客戶抓住淨零排碳的趨勢,也和成功大學合作開發了碳排簡易分析平台。在實際的行動上,以多元化的金融方案支持客戶提前布局。

淨零減碳勢在必行,綠色金融攜手同行。淨零是這個時代的綠色工業革命,既是挑戰,也是商機。永續目標的大趨勢下產生了許多需求,企業提出新的解方在永續發展的大趨勢下,各種需求不斷湧現,企業唯有積極布局,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才能在市場中脫穎而出。

blank

全體與會者合影。圖/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提供